关闭

举报

  • 提交
    首页 > 老照片库 > 正文
    购物车
    0

    老屋——我们的根

    信息发布者:李霞311822
    2019-02-27 17:01:54    来源:一点资讯   转载


          

            初二是招待新女婿的日子,堂哥家的侄女去年出嫁,我们都赶着回老家陪客,这是家族大事,不能怠慢,兄弟们都往老家聚齐。

    多年在外的兄弟们回老家必看老屋已成习惯,站在满院狼藉的院中回忆着快乐的过往,你在这里放过鞭炮,他在哪里摘过石榴,这里原有上供的香台,哪里曾有一眼老井……哥哥们谈起回忆,话语间都是幸福,眼睛里翻着泪花。

           可如今,这里,春天青草碧碧,夏日蓬蒿满地,秋天荒草连片,冬日荒凉萧索。

    门还是那个木门,窗还是那个木窗,就连屋内依然坚强站立的桌子依然写满了时光的痕迹,屋基处的青砖随着岁月的流逝在风化剥落,默默诉说着过去。祖父是烧窑的好手,三乡四邻都熟悉,老屋建造于上世纪五十年代,这些青砖是由他老人家亲手烧制,现在成了他留存于世仅有的纪念。老屋唯一融入现代元素的是原先的青瓦换成了红瓦。


           

          这片宅基地是高祖分家而得,曾祖父又从这片宅基地上分得一小部分,带着四个女儿和一个儿子在这生活,院子狭小,他和前方邻居用东边的菜园换得一点点活动的空间。祖父带着他的四个儿子一个女儿开始艰难的生活,儿子们逐渐长大成人,这狭小空间已无法承受,于是祖父咬牙发誓要让儿女学得知识,走出困境。大伯父二伯父和姑姑都成了村人尊敬的文化人。文化大革命的爆发,三伯父和父亲没能走出去,他们仍坚守在这片热土上。

          记忆里,爷爷奶奶和大伯父一家一直住在老屋。那时爷爷奶奶住东间,大伯父一家住西间,中间是客厅。八十年代初期爷爷去世后,大伯父随着工作的变动也搬离老家,远离了老屋。奶奶在父亲的兄弟几家开始轮流住,老屋也就闲置起来,鲜有人来。

           大伯父家人丁兴旺,三个儿子,有在机关工作的,也有在企业上班的,又因大伯父先前做教育工作后进入政府部门,所以他在家族里最受尊敬,说话掷地有声,人人信服。

    二伯父早年学医,毕业后就分配在乡卫生院,分家时把南屋分给了他,但他们一家从未在南屋住过。从他工作之后他就离开了老宅。

          三伯父和我父亲都在家务农,结婚后在村里其他地方建造了房子,也不再在老屋居住。

    姑姑出嫁邻村,做了民办教师,回老屋也只是回娘家走亲戚了。

    我们这一辈中,也只有大伯父家的三位堂哥在这老院老屋里居住时间长,他们每每谈起老屋总有说不尽的美好回忆。



           老宅从一片荒地建起,养育了一辈又一辈人,从最初的几人繁衍生息到现在的上百人,生生不息。高祖曾在自家菜园建私塾教学生,受其影响,家族中做教育的也成了大多数,大伯父和姑姑是我们当地有名的老师。他们是我们的榜样,与我同辈中又有六人是老师。

          老屋承载了很多记忆,有困惑,有争吵,有挣扎,有奋斗,这些都已随岁月而去,现在留给我们的都成了美好回忆。从这里走出的每一个人,只要踏上这片热土地,心潮就会澎湃起来,久久难以平复,记忆闸门一旦打开,激情就会喷薄而出,在老屋上空盘旋。

          一个家族就是一棵大榕树,不断发叉长出新芽,既独立成树,但新的独木又由老根彼此相连,吮吸老树营养,饱食家族食粮。前事不忘后事之师,不忘初心,留存记忆。

    侄女结婚了,初二回娘家。从老屋走出的家族成员不断扩大,日子越来越好,可这份传承没有丢弃,还在延续。


    打赏捐赠
    0
    !我要举报这篇文章
   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,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。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村网通立场。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,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!